…這個還好…
‥這個有點微妙‥
喂!
嗯,我早知道問來也是多餘的,我們直接跳到正題好了。
遊戲名稱:Cosmic Encounter (Fantasy Flight Games版本)
(中譯:宇宙衝突、太空戰場、宇宙遭遇戰、外星殖民、外星也移民)
(按:本公子認為這遊戲應該譯作《星空奇遇》XD)
遊戲人數:3 - 5(基本版的人數。追加2個擴充版段變成3-7人)
遊戲時間:約60分鐘
遊戲類型:美式戰略遊戲
官方網頁:http://www.fantasyflightgames.com/edge_minisite.asp?eidm=30&enmi=Cosmic%20Encounter
《Cosmic Encounter》是一隻推出出了30多年的老牌遊戲,至今已有數間公司推出了不同語言的版本及擴充,連較有名的孩之寶旗下的Avalon Hill公司也在06年推出過此遊戲。在1991年由Mayfair Games推出的版本獲得了美國遊戲界的Origins Awards獎項;在08年由Fantasy Flight Games推出的版本亦在著名的外國桌遊網站boardgamegeek.com(BGG)佔據了Boardgame List上的頭100位(在2010年3月是第82位)。《Cosmic Encounter》中每位玩家能有不同能力(其能力會使遊戲規則向玩家有利的方向改變)的設定,甚至成為了Richard Garfield創造《魔法風雲會》的啟發,可見其歷史地位。
上方:Eon Games版本(感覺像70年代的星戰類小說封面)。
左下:Mayfair Games版本(似乎像90年代初的物理教科書封面)。
右下:Avalon Hill版本(擬似90年代初的電腦遊戲封面)。
在Google上做了點資料搜集,發覺此遊戲在華人世界中似乎不甚有名(相比起其他遊戲來說,戰報及介紹不多)。無他,玩此遊戲需要龐大的英文閱讀量及理解能力(亦似乎沒人敢去漢化它,連它自家也寫不好英文規則,要真正好好翻譯它大概要重寫一次規則)。另外,遊戲本身星際大戰(非鋼彈)的題材亦是使華人玩家卻步的原因。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此遊戲絕非認真的策略遊戲,而是有點像《Bang》、《三國殺》之類介於Party game和戰爭遊戲之間的遊戲,也不大著重玩家間的平衡性。不過,比起《Bang》、《三國殺》,《Cosmic Encounter》的玩家互動可強得多,玩家甚至可以像《大富翁》般,以嘴炮創造奇蹟,彌補平衡性造成的差距。而遊戲的Down Time亦可以無視,因為在《Cosmic Encounter》的每一場戰役中,玩家也會有其機會參與(或進行破壞)。
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款老牌遊戲:
遊戲概要:每位玩家皆有5個母星及20艘飛船。遊戲的目的為透過武力
遊戲流程簡約如下:
遊戲準備:玩家放好母星及船,從2個隨機的外星種族中選1個,(隨機2種科技牌選1面朝下放在場上),抽8張牌並開始遊戲。
遊戲流程:
1‧Start Turn Phase:如果攻方沒有遭遇牌,此時使用或棄掉所有牌並抽8張牌。
2‧Regroup Phase:從摺疊空間拿回一艘飛船放在任一殖民星上。(各玩家自行選擇是否把一艘飛船移到科技牌上進行開發)。
3‧Destiny Phase:攻方翻開一張天命牌以決定要進攻哪個顏色的玩家。
4‧Launch Phase:攻方指定要進攻守方的一個母星,然後從任何數量的殖民星上派1至4艘(最多合共4艘)飛船進行攻擊。
5‧Alliance Phase:攻方先選擇邀請哪些玩家同盟,然後守方再作出邀請。從攻方的左手邊玩家開始,被邀的玩家依順時方向,選擇是否接受邀請(可以拒絕)。同盟需從任何數量的殖民星處派出1至4艘飛船。
6‧Planning Phase:攻守雙方必需打出一張底朝上的遭遇牌。沒有的話,攻方撤回飛船結束回合;守方使用或棄牌,再抽8張至有遭遇牌為止。
7‧Reveal Phase:翻開遭遇牌。攻守方及盟友可在此時打出增援牌。
8‧Resolution Phase:雙方皆打出攻擊牌則比較總戰力;一方打出談判牌則該方失敗並從勝方手上抽取等同守方玩家失去飛船數目的賠償;雙方皆打出談判牌則攻守雙方進行交易。戰敗方的飛船送到摺疊空間。攻方勝利後連同其盟友把飛船放到該星球上;守方勝利則守方盟友各可選擇得到等同出擊飛船數目的手牌和/或從摺疊空間拿回飛船。
攻方獲勝時可選擇重覆2至8進行第2次遭遇(每回合最多1次)。(攻方也可以放棄進行第2次遭遇,抽等同其分數+1的科技牌,選1張面朝下放在場上)。
配件及卡牌介紹:
*以下紅色的部分是從說明書、FAQ及BGG中綜合而來,規則中易被忽略的部分。
Player Planets & Ships(玩家星球及飛船):顧名思義,不用多作介紹。
留意遊戲中玩家自身顏色的星球稱為Home Planets(母星)。一個玩家放了飛船的地方,則稱為Colony(殖民星)。
留意遊戲中玩家自身顏色的星球稱為Home Planets(母星)。一個玩家放了飛船的地方,則稱為Colony(殖民星)。
The Warp(摺疊空間):放在桌子中間。玩家失去飛船時把船放到上面。也可用來計分,玩家殖民到其他顏色的母星時,便把自己顏色的Player Colony Marker(玩家殖民星指示物)推前。蠻方便的設計。
Hyperspace Gate(超空間跳躍門):用來表示攻方攻擊哪座星球的配件。要介紹的原因是它充分反映了美式桌遊的特色
Alien Sheet(外星種族表):代表玩家外星種族及能力的牌。各部分的用途如下
1.種族名。
2.種族能力。Alien Sheet能力欄上粗斜體的字(寫著use或may use的部分),代表該能力部分可被有「Zap」(摧毀)效果的牌取消。
3.種族歷史,與規則無關。
4.簡短能力描述,主要是給其他玩家看的。覺得種族能力太冗長時也可以看看,會有一定幫助。
5.能力等級,用來區分該種族能力的複雜程度(並非能力強度)。綠色是新手級;黃色是中級;紅色是老手級。初玩建議只使用新手級的外星人。
6.能力發動條件,玩家需乎合該身份條件才可發動能力。玩家身份可以是:Offense(攻方),Defense(守方),Main player(即攻方或守方),Ally(盟友)等等。
7.說明發動該能力是Optional(非強制性)抑或是Mandatory(強制性)的。
8.說明可發動能力的階段(各階段會在下面說明)。
*當玩家母系中的殖民星少於3個時,玩家立刻失去種族能力,直至母系中的殖民星回復至3個或以上為止。
Destiny Card(天命牌):決定進攻對象的牌。遊戲中玩家不能隨意進攻,這其實是本遊戲有趣的地方…
Encounter Cards(遭遇牌):攻方與守方在「Encounter」(遭遇)中打出,決定戰鬥力的牌。分為Attack(攻擊)、Negotiate(談判)及Morph(變形)3種。「遭遇」的相關規則會在下面說明。
Reinforcement Card(增援牌):攻方、守方及其盟友皆可在展示遭遇牌後打出來改變戰鬥力的牌。「遭遇」的相關規則會在下面說明。
Artifact Card(神器牌):指各族其同祖先Precursors遺留下來的強力裝置。有不同的能力,例如取消其他效果、從摺疊空間拿回所有飛船等等。和外星種族表一樣,牌的下方也有說明可發動階段及條件。
Flare Card(閃光
閃光牌上的能力分為Wild(限定不是相應的外星種族時發動)和Super(限定是相應的外星種族時發動)。各能力下也有說明可發動階段及條件。
用過的閃光牌需收回手上。每回合限用一張閃光牌一次(即手上有超過一張閃光牌也只能用一張)。
Tech Cards(科技牌):代表著各族正開發的革命性科技,為Fantasy Flight Games版本中新加入的規則,玩家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加入到遊戲中。
能力大都很有特色,例如炸掉整個星球的Omega Missile;創造星球的Genesis Bomb;防守星球的強力武器
卡牌下方有說明可發動階段及條件。
玩後感:外國玩家們給予《Cosmic Encounter》的評價普遍是正面的。從以下多樣的評論中可看出遊戲的變化及深度。
有人把《Cosmic Encounter》比作Poker
也有更多的玩家被《Cosmic Encounter》的外星人能力吸引
圖片來源:官方網頁
不過個人而言最喜歡的,是《Cosmic Encounter》中玩家必須各懷鬼胎,用小心眼對付可能是昔日戰友的敵人
還有,《Cosmic Encounter》加入2個擴充版後可供7人遊玩對本團絕對是賣點!
接下來要說的,是《Cosmic Encounter》的一些問題。
此遊戲剛上手時,玩家首先要面對對蠻混亂的規則。其實遊戲的規則並不複雜,可是外樣化的外星人能力卻使遊戲在認真玩時會出現很多細節上的爭拗。我倒沒比較過其他版本的《Cosmic Encounter》的規則,但要強調FFG版本的《Cosmic Encounter》規則真的寫得有點爛。一些用字上的不一致性,與修正了的,原版卡牌上

另外,遊戲可以讓多名玩家同時勝利的條件亦非人人喜歡。儘管這是遊戲的設計,玩家也可用手段改變戰果來使自己獨勝。可是對在意勝負的玩家來說,有其他人同時獲勝畢竟會令人遺憾。而本團採取的,則是「有多於1位玩家完成勝利條件時,擁有最多飛船者獲勝」的House Rule,可是這又削弱了玩家使小心眼的可能性,畢竟此規則鼓勵玩家以明刀明槍的方法取勝…
最後,遊戲盒子的設計亦十分不貼心。遊戲盒子明顯地只以「把所有包裝後的配件安全放好」為目的而設計,完全忽略了拆開配件包裝後的擺放問題。例如盒子上放卡牌的洞,隔板沒有做到盒子底部,因此拆開卡牌包裝後再把卡牌放回洞中,卡牌便會在盒底四散,要分類放的卡牌便會混在一起...
![]() |
有玩家把基本版+擴充版放進盒子的樣子。 那些卡牌盒是擴充版附加的嗎? 也許這是孔明迫本團購入擴充版的陷阱… |
附錄:詳細遊戲規則
遊戲準備:每位玩家先拿一種顏色的5個Planets(星球),並在每個星球上放置4艘相應顏色的Ships(飛船)。從Destiny Deck(天命牌堆)中把沒玩家使用之顏色的天命牌移出遊戲。
開局前每位玩家獲得2張隨機的Flare Cards(閃光牌),選擇上面其中一個外星種族並獲得相應的外星種族表(Alien Sheet)。把每位玩家的2張Flare Cards洗進由Encounter Cards(遭遇牌)、Reinforcement Cards(增援牌)及Artifact Cards(神器牌)組成Cosmic Deck內。如果玩家不足5名,則額外増加隨機的閃光牌至10張為止。
每位玩家從Cosmic Deck中獲發8張隨機的牌。
*玩家可以對其他玩家吹噓自己的手牌,但手牌除了使用時外,在其他時候也絕不能給對手看。
在洗勻天命牌堆,抽天命牌直至抽到任何玩家的顏色,在再次洗勻天命牌堆由該顏色的玩家開始,玩家順時輪流進行回合。
回合流程:
*遊戲中玩家不能隨意抽牌。抽牌的時機會在下面說明。如攻方需使用遭遇牌而手上沒有時(主要在Planning Phase發生),攻方及所有盟友把所有飛船撤回各自的殖民星。
1‧Start Turn Phase:此階段主要用於結算及使用寫著"Start of a turn"的能力。
*進行回合的玩家,以及Encounter(遭遇)中被攻擊的玩家也被稱為Main Player。
2‧Regroup Phase:從The Warp(摺疊空間)拿回一艘飛船(有的話),放在任一殖民星上。
*由Regroup Phase開始,玩家進入Encounter(遭遇),因此一個回合中,玩家有可能會進行兩次,甚至更多的Regroup Phase。
3‧Destiny Phase:攻方(Offence)翻開一張天命牌以決定要打哪個顏色的玩家,該顏色的玩家擔任守方(Defence)。如果玩家抽到自己顏色的天命牌,
*玩家第一次的進攻是強制的,所以才稱為天命XD
4‧Launch Phase:攻方用超空間跳躍門(Hyperspace Gate)來指定要攻打守方的一個母星,然後從任何數量的殖民星上派1至4艘(最多合共4艘)飛船進行攻擊。
*即使該母星已無守方的船艦一樣得由守方戰鬥。
5‧Alliance Phase:攻方先選擇邀請哪些玩家同盟,然後守方再作出邀請(被邀的玩家可以重複,即同一玩家可能被同時邀請作進攻及防守)。從攻方的左手邊玩家開始,被邀的玩家依順時方向,選擇是否接受邀請(可以拒絕)。同盟能從任何數量的殖民星處派出1至4艘飛船。
攻方同盟把飛船放到攻方的一端;守方同盟則把飛船被攻擊的行星外圍(守方同盟不會降落到被攻擊的行星上)。
6‧Planning Phase:攻守雙方必需打出一張底朝上的遭遇牌。
*守方沒有遭遇牌的話,可在此時抽牌。守方先使用或棄掉所有非遭遇牌,然後抽8張牌。如果手牌沒有遭遇牌,則重複以上動作至抽到為止。
7‧Reveal Phase:翻開遭遇牌。打出Attack Card(攻擊牌)的一方及其盟友可在此時打出Reinforcement Card(增援牌)。Morph Card(變形牌)視為和對方相同的牌。
*即使其中一方打出Negotiate Card(談判牌),打出攻擊牌的一方仍可打出增援牌。
8‧Resolution Phase:用以下方式結算戰果
*被攻擊的星球上非守方顏色的飛船不會加到戰力上,戰爭亦不會對它們有任何影響。它們被稱為Bystanders(旁觀者)。
如果雙方皆打出變形牌(加入擴充版才會發生),則視為雙方皆戰敗,把所有參與遭遇的飛船送到摺疊空間。
雙方皆打出攻擊牌時則以「每位玩家戰力 = 卡片數字+玩家+玩家同盟的飛船總數量」的方式比較總戰力。戰敗方的飛船送到摺疊空間。攻方勝利後連同其盟友把飛船放到該星球上;守方勝利則守方盟友各得到Reward(獎勵) 玩家可選擇得到等同出擊飛船數目的手牌和/或從摺疊空間拿回飛船。(拿手牌和飛船可以任意方式組合。例如某玩家出動3艘飛船協助防守成功,他/她便可以拿回3艘飛船/抽3張牌/拿回2艘飛船及抽1張牌等等)。
一方打出談判牌,則該方失敗,並從勝方手上獲得Compensation(賠償) 從勝方手牌中隨機抽取等同守方玩家失去飛船數目(不連盟友)的抽的卡牌。
*守方盟友不會獲得賠償。
*勝方不夠牌時則抽掉其全部手牌。
雙方皆打出談判牌則攻守雙方進行交易。所有盟友的皆把船撤回各自的殖民星中,他/她們將不會牽涉在交易中。交易限時1分鐘,限時內雙方可以交易任意數量的手牌,及讓對方在一個自己的殖民星內建立殖民星(即可以互相把一艘飛船放到對方的殖民星內)。如果限時內不能完成交易,則談判雙方將3艘船送到摺疊空間中。
*交易需牽涉最少一張手牌或一個殖民星才算成功。
*被攻擊的星球上非守方顏色的飛船不會加到戰力上,戰爭亦不會對它們有任何影響。它們被稱為Bystanders(旁觀者)。
如果雙方皆打出變形牌(加入擴充版才會發生),則視為雙方皆戰敗,把所有參與遭遇的飛船送到摺疊空間。
*守方玩家不會獲得獎勵。
*獎勵可以是以出擊飛船數目為限,任何數量的手牌跟飛船之組合。一方打出談判牌,則該方失敗,並從勝方手上獲得Compensation(賠償)
*守方盟友不會獲得賠償。
*勝方不夠牌時則抽掉其全部手牌。
雙方皆打出談判牌則攻守雙方進行交易。所有盟友的皆把船撤回各自的殖民星中,他/她們將不會牽涉在交易中。交易限時1分鐘,限時內雙方可以交易任意數量的手牌,及讓對方在一個自己的殖民星內建立殖民星(即可以互相把一艘飛船放到對方的殖民星內)。如果限時內不能完成交易,則談判雙方將3艘船送到摺疊空間中。
*交易需牽涉最少一張手牌或一個殖民星才算成功。
攻方獲勝時可選擇重覆2至8進行第2次遭遇(每回合最多1次)。
*關於Tech Card:所有設置完成後(規則沒說清楚,姑且看成抽天命牌決定誰人先手後吧),每位玩家獲發2張隨機的科技牌,選擇1張底朝上放在場上(即只有自己能看),把沒選到的面朝上丟到科技牌專用的棄牌堆上。
每張科技牌上也有不同的Research Number(開發數目)。每位玩家(連不是Main Players的也算)在每個Regroup Phase時可以把一艘船放到科技牌上進行Research(開發)。
科技牌可根據上面的可發動階段及條件發動科技牌翻開,惟不能在進行開發後的遭遇內翻開科技牌(寫著「特定條件發動」,即「Do not reveal this tech until used. You may reveal…」的牌不在此限)。翻開後如果科技牌上的飛船比開發數目多時便算完成開發,玩家可以使用開發的能力,並把飛船放回擁有的殖民星上;飛船比開發數目少時則放棄該科技牌,並將之面朝上丟到科技牌專用的棄牌堆上(即可以放棄科技牌來取回飛船)。
科技牌上的飛船當成存在於自己玩家的星系內,但不會被超空間跳躍門攻擊,也不可以被派作進攻。但飛船仍可因其他情況(例如受種族能力影響)而失去。
要補充/增加Tech Card的話,攻方可以放棄進行第2次遭遇,抽等同其分數(外星殖民地數)+1的科技牌,選1張面朝下放在場上。
維繫遊戲平衡的牌 Cosmic Zap,有點像《魔法風雲會》中的Force of Will
各項連結:
(英文)
各卡的出現頻率列表:
http://boardgamegeek.com/filepage/50476/cosmic-card-frequency-graph?
(英文)
有愛玩家的規則釐清: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5174380#5174380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4670314#4670314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4902965#4902965
(英文,如果真的要弄清楚每一項規則細節的話可以參巧)
大家有意見或問題請提出。
http://boardgamegeek.com/filepage/50476/cosmic-card-frequency-graph?
(英文)
有愛玩家的規則釐清: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5174380#5174380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4670314#4670314
http://boardgamegeek.com/article/4902965#4902965
(英文,如果真的要弄清楚每一項規則細節的話可以參巧)
大家有意見或問題請提出。
(這篇網誌同時發表於SOS Blo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